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区首批手术患者顺利出院

发布时间:2018-10-11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微信图片_20181012083708.jpg

    搬迁到北京南四环花乡桥东北的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区试开诊已6天,目前新院区日门诊量已与以前的老院区同期持平,在新院区手术的首批患者已顺利出院。记者跟随出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脚步走近新天坛首批手术患者和医务人员。

    “一个10分送给天坛医院,一个10分送给我自己”

    “今天(10月10日)的日子就像是两个10分,一个10分我想送给天坛医院所有医护人员,感谢他们这段时间对我的照顾;第二个10分我要送给我自己,希望我能康复得越来越好。”作为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区第一批手术患者,当天出院的郝女士对未来充满希望。

    “检查手段的进步,让肿瘤在患病初期就能被发现。我们现在探索的,不仅仅是切除肿瘤,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让患者能更好地回归社会。”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硕说。

    郝女士家在牡丹江,今年9月,她突然感觉头疼,到医院检查发现颅底有一个巨大脑膜瘤。与家人商量后,郝女士来到北京天坛医院求医。

    新院区第一批3名手术患者全部顺利出院

    与郝女士一起住进天坛医院的,还有来自辽宁的25岁的博士小卜和一位吴姓患者。今年9月,小卜在学校就餐时突然倒地抽搐,送到医院检查时发现脑部肿瘤,辗转多家医院后来到天坛医院。

    据介绍,这几名患者在此前都没有明显症状,且患者的肿瘤边界距离大脑皮层语言区和肢体运动区仅在毫厘之间,手术中稍有不慎损伤功能区,就有可能造成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患者担心的也正是我们需要攻克的。”王硕说,在经历了“经典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后,神经外科已经发展到“微创”阶段,通过各种监测、检查、定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尽可能干净地切除病灶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打开患者的“功能核磁图”,大脑图像上被标示出黄色、紫色、蓝色等区域,王硕告诉记者,这些区域就是语言、行动等不同的功能区,“通过直观地标示出大脑功能区,在手术中我们会应用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和超声波扫描等技术手段,切除肿瘤时尽可能地避开功能区,防止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手术前,主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组织手术团队根据病人的功能磁共振和神经传导束影像学制定了细致手术计划,并与患者和家属反复沟通达成共识。三名患者先后接受手术,成为天坛医院新院区第一批手术患者,天坛医院也派出包括赵继宗院士,神经外科王硕曹勇等知名专家组成的“豪华”团队进行手术。

    仅仅两天,三名患者就从ICU顺利地回到普通病房。“没有发烧、没有其他症状,回到病房我就能下地活动了。”郝女士说。

   “做手术前我还担心剃成光头不好看,没想到护士只剃掉了我额头右边的一小部分头发,大部分头发都留住了。”郝女士说。神外1病区护士长袁巧玲解释:“选择这种剃头方式主要是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同时考虑到一部分患者在术后短期即参加工作,这种方式还兼顾美观,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他们的肿瘤都已经被完全切除。”王硕介绍,这也是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后,天坛医院神外、麻醉、手术、病理、血库、电生理和超声等部门联手与病魔作战的第一场“胜仗”。

     10月10日,天坛医院新院区第一批3名手术患者全部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