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国临床与转化创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作者:孟霞、牛思莹、胡敏、夏岩来源: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0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3月2日,在中关村论坛办公室指导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国临床与转化创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司长刘登峰,科学技术部前沿技术司副司长傅小锋,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院士,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岳小林出席论坛并致辞。

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国临床与转化创新论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刘登峰司长在致辞中强调,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国家中心应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推动先进医疗技术的落地与推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 刘登峰司长

  傅小锋副司长代表国家科学技术部前沿技术司致辞,他祝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过去十年在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显著成果。他指出,全球神经系统疾病高发态势对科研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并鼓励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国家科学技术部前沿技术司 傅小锋副司长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龚维幂副主任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医药产业发展以及推动医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强调临床与转化创新是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医药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头,希望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未来在临床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方面,继续发挥好“前沿哨所”作用,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龚维幂副主任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院士在致辞中总结了国家中心成立十周年来,针对四种重大慢性疾病之一脑血管疾病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对多年来支持国家中心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国内外的同仁们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国家中心主任 赵继宗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岳小林书记以“十年蝶变 再绘蓝图——脑血管疾病研究10周年”为题进行致辞。她在致辞中讲到国家中心依托北京天坛医院成立十年来,始终坚持以临床神经科学为发力点,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学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为临床试验服务的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未来,国家中心会持续着力开展脑血管病领域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在新药研发、诊疗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多个科技热点领域探索挖掘,让科研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的患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岳小林书记

  国家中心与中关村论坛办公室联合举办中国临床与转化创新论坛系列活动,串联起科学引领、创新转化、合作研发、医工联动、人才培育、概念验证的各个环节,有利于科技成果尽快落地,惠及公众健康,打通医学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刘登峰司长、傅小锋副司长、龚维幂副主任、赵继宗院士、岳小林书记、王拥军院长共同点亮“中国临床与转化创新论坛系列活动”启动冰屏,标志着中国临床与转化创新论坛系列活动正式开启!

中国临床与转化创新论坛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论坛上,赵继宗院士进行了以“国家中心十年进展与成果”为题的专题报告。十年来,国家中心自主牵头设计了国际化临床研究项目数十项,开创了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强化治疗、脑心同治、网络神经外科等重大的学术理念,在四大临床医学期刊以及三大基础医学期刊上发表论著论文13篇,并改写了多项国际指南;获得6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发明专利76项;牵头或参与撰写指南、标准及专家共识共49部,构建了网络成员单位2000余家,并实现了超2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逆向新药转化的研究新范式,在世界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领域平台,发出了中国的最强音。未来国家中心将进一步提升科研平台服务能力,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进一步完善协同研究网络体系,向成为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创新中心的目标不断前进。

国家中心主任 赵继宗院士

  王拥军教授分享了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快速发展十年的成绩及临床研究主要贡献。以CHANCE试验、CHANCE基因研究、PRINCE试验、CHANCE-2试验、INSPIRES试验、CHANCE-3试验为代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开启了抗栓治疗新时代,引领国际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方向;以TRACE-2试验、REISE试验、TRACE-3试验、3T Stroke ORIGINAL试验、Prost-2试验、PUMICE试验、ANEGEL-ASPECT试验和ANGEL-Reboot试验为代表的再灌注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改变了溶栓药物全球格局,实现了我国该领域药物治疗的自立自强;以金桥工程、金桥工程-2 为代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开创了医疗质量控制循证医学先河,首次把人工智能引入质控实践。10年来,国家中心建立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网络,打造了完备的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承担国际多中心试验的临床科学家,摸索出高效的临床研究运行模式。这些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引领国际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保障和基石。

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院长

  国家中心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和重大科研产出离不开网络成员单位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课题负责人、研究团队人员的鼎力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大力协助。根据国家中心优秀网络成员单位评选办法,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0家优秀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国家中心办公室主任孟霞教授主持全国优秀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代表颁奖环节。

国家中心办公室主任孟霞教授主持全国优秀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代表颁奖

全国优秀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代表颁奖

  在论坛中,开展了TRACE系列研究及溶栓药物的研发的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共同观看“TRACE探寻之路”的宣传片,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李姝雅教授带来“TRACE-2 临床试验介绍”的专题报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墨尔本医院布鲁斯·坎贝尔博士(Bruce C.V. Campbell M.D.)教授讲述了替奈普酶在大动脉闭塞患者的应用,肯定了中国团队在溶栓最新研究中的贡献并展望静脉溶栓的未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李姝雅教授

  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琴女士对“TRACE系列研究药物的研发转化历程”进行专题报告。第三代溶血栓新药明复乐是国内首个CHO表达的重组t-PA大分子新药,其成功面世历经15年研发,填补多项空白,实现技术转化。王拥军教授,蔡东晨先生与各位专家代表共同点亮大屏手印,见证石药集团明复乐脑梗适应症正式上市!

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琴女士

TRACE-2临床试验结果发布会

  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东晨先生带来TRACE系列研究研发进展专题报告。在王拥军教授引领下,开启TRACE系列研究,填补TNK脑梗溶栓适应症空白,助力中国及全球患者救治。

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东晨先生

  TRACE-2研究历经两年纳入1500余例受试者,是迄今为止比较TNK与r-PA在亚洲人群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作用的最大规模3期临床试验,研究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全国临床一线脑血管病专家、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与坚持。王拥军院长蔡东晨先生对TRACE-2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分中心进行表彰。

TRACE-2研究优秀分中心颁奖

  本次活动吸引来自全国700余家临床研究网络成员单位的研究者、媒体嘉宾等约950人参会,线上直播观看达5300人次。

论坛一——脑血管病再灌注治疗

  下午的论坛分为三个专题:脑血管病再灌注治疗、二级预防及质量控制。再灌注治疗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汪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常务副主任董强教授共同主持,六位专家进行不同专题的报告。

论坛一:再灌注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教授通过回顾天坛神经介入急性卒中十年研究之路,回顾血管内治疗材料的进步推动治疗技术的变革,着重介绍中国急诊取栓登记研究——EAST的设计与成果。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拟成立“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ANGEL)”,旨在促进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事业的发展,是我国首个AIS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学术组织。2023年2月10日,ANGEL-ASPECT研究正式发表于《NEJM》,为大梗死核心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将建设急救、防治与康复的高度组织化的管理体系,更好的推动多中心、多学科联合发展,促进国际合作,助力中国脑健康发展。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教授

  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会生教授团队设计并实施临床研究“阿加曲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ARAIS)”于2023年2月10日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杂志上发表。该研究ARAIS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证实,发病4.5小时以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同时接受阿加曲班静脉滴注是安全的,但并不能显著提高90天的神经功能预后。

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会生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弋教授讲解“再灌注治疗与神经保护”专题报告。首先,神经保护治疗目前有效的药物或者干预方法仍较局限,可能与缺少客观准确的脑损伤评价指标及干预靶点有关;其次,从更多维度不断完善脑损伤评估体系,对更好的开发和使用神经保护药物会起到重要作用;然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血脑屏障均是潜在的神经保护治疗靶点,可以为临床新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最后,远隔缺血处理等方法可以减少血脑屏障破坏,有望成为再灌注治疗背景下重要的神经保护策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弋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程忻教授介绍了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探索历程。目前,高级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溶栓证明是安全的。溶栓药物发挥疗效,受溶栓至血管内治疗动脉穿刺时间的影响。TIMELESS研究是基于灌注影像筛选,首个TNK超窗溶栓III期临床试验。CHABLIS-T研究是国产TNK超窗溶栓的探索性研究,CHABLIS-T II研究成果则为晚时间窗AIS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期待其他正在进行的超时间窗溶栓研究结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程忻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李姝雅教授通过TRACE-2研究到ATTEST-2研究介绍了替奈晋酶标准时间窗内溶栓的进展,并介绍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未来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李姝雅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熊云云教授介绍了TRACE系列研究追寻之路,系统讲解了替奈普酶超时间窗溶栓:从TRACE-3到TRACE-5的设计,同时表达了对未来超时间窗溶栓研究的期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熊云云教授

论坛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论坛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肖波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延江教授共同主持,七位专家进行不同专题的报告,并现场举办了CHANCE-4研究启动仪式。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肖波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延江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万金教授讲述了从遗传角度思考脑血管病,介绍了神经遗传病属于疑难罕见病,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患病人数多,而且致残、致死率高,疾病负担严重。遗传性脑血管病诊断主要依靠基因检测,治疗则需要特异性治疗与非特异性治疗相结合。

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万金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京津神经免疫中心主任施福东教授概述免疫干预与卒中防控,以MARVEL,PROCHASE、POSITION,CHANCE-3研究实例分析急性期、亚急性期、急性期免疫干预,进一步探索卒中后免疫机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京津神经免疫中心主任施福东教授

  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院院长汪凯教授进行了以“三层次多维度认知量表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题的专题报告。该体系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认知评估体系及常模规范化数据,适应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的需要。

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院院长汪凯教授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伊龙教授进行“高危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研究(INSPIRES)及亚组分析”的专题报告。2023年12月28日,INSPIRES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NEJM》,将强化抗板治疗的获益人群发病时间窗从目前指南推荐的24h扩大到72h、NIHSS评分由3分扩大到5分,可为基于影像指导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精准化诊疗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伊龙教授

  国家中心党支部书记金薇娜教授带来“卒中炎症靶点的筛选与验证”的精彩讲题。通过分享基于卒中队列CNSR-3结合多组学的高通量研究,发现新的体液标记物用于卒中残障、复发、出血转化风险预测评估,发现潜在的药物干预靶点,并实现临床应用转化,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解决卒中病人预后预测、治疗等临床亟待解决问题,完善卒中患者的临床服务。

国家中心党支部书记金薇娜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彭斌教授根据202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的《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指出二级预防遵循指南与个体化结合的原则。其中,病因诊断评估是个体化二级预防的基础,尤其要注意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的二级预防。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彭斌教授

  国家中心办公室主任孟霞教授结合临床研究成果分享抗血小板药物、降同型半胱氨酸药物与他汀药物基因研究进展。CHANCE-2研究作为全球首个药物基因组驱动的脑血管病Ⅲ期临床试验,开创脑血管病抗血小板领域基因指导下的精准医学治疗先河。

国家中心办公室主任孟霞教授

CHANCE-4研究启动仪式

  CHANCE-4 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发病24小时内的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危人群患者中,检验相对于安慰剂,启动持续48小时的替罗非班治疗是否能降低上述患者90天内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强化抗血小板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

  CHANCE-4 研究启动会议由国家中心办公室主任孟霞主任主持。CHANCE-4项目的启动仪式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开启,国家中心课题负责人王拥军教授、彭斌教授、汪凯教授、王伊龙教授、董强教授、陈会生教授共同点亮大屏手印,CHANCE-4项目标志亮起炫目灯光,标志着研究震撼启航!

CHANCE-4研究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荆京教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CHANCE-4研究方案及影像解读,详尽讲解了研究目的、入选/排除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临床事件判断与记录等标准操作流程。同时,荆京主任主要对CHANCE-4影像标准化采集操作流程提出具体要求,研究影像资料进行标识管理,确保影像数据质量。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荆京教授

论坛三——脑血管病医疗质量

  论坛三:脑血管病医疗质量论坛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柠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赵性泉教授共同主持,八位专家进行不同专题的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柠教授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赵性泉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教授作“脑血管病防治的策略研究”报告,通过分享团队基于大样本的观察性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最新动态演变规律,首次研究了中国人群全民健康覆盖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对于控制卒中等慢病,提升全民健康意义重大。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主任吴志英教授概述遗传性脑血管病致病基因鉴定及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和针对性的基因治疗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主任吴志英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副院长郝峻巍教授团队基于中国脑卒中现状及国际脑卒中超早期干预研究结果和各国指南,利用人工智能的脑卒中超早期功能重建单元VERSU新模式,多学科协助,建成了卒中专用无障碍功能病房、多模态精准化功能评估系统和超早期功能重建治疗体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副院长郝峻巍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朱以诚教授结合临床实例分享脑小血管病国际影像标准1、2(STRIVE-1 、STRIVE-2)更新内容,国际标准的确立大大促进了脑小血管病领域的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朱以诚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杨旗教授分享“血脑屏障早期损伤多模态影像学研究进展”,明确多模态影像方法能够反应血脑屏障结构-功能障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杨旗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李子孝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在健康和医学领域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脑血管病领域应用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临床应用还需要不断跨越挑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李子孝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脑血管病中心NCU主任刘丽萍教授进行了“血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策略”专题报告。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方案仍有很多问题待回答,未来研究方向是个体化分层管理术后血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NCU主任刘丽萍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荆京教授介绍了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研究方向——急诊卒中单元,并分享了多家分中心的研究案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荆京教授

  (孟霞、牛思莹、胡敏、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