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天坛精神

医院概况

天坛精神

影像学医生要有一双侦察兵的眼睛——记神经影像专家高培毅

发布时间:2016-09-0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高培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行政负责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放射学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编委、世界医学杂志放射专刊编委、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估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个人语录:是病人的不幸练就了我的所长,影像学医生不能仅是操作设备的机械手,简单地看看片子,而应该像侦察兵一样,通过我们的眼睛从多变的影像中,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这才是我们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大千世界纷乱复杂,不要忘记我们是医者,医生就是为病人服务的,要静心工作,不能浮躁。

  创新工作:他是神经影像领域知名专家,在国内率先提出采用CT灌注成像进行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变化机制研究的理念,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脑梗死前期理论,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下,对我国脑血管病进行了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脑血管病诊治影像检查绿色通道,制定出一整套脑血管病影像学评价方法和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为各级医疗机构培训了大批脑血管病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脑血管病的筛查、诊治和防控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国家脑血管病治疗中心落户北京天坛医院,为首都脑血管病的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守护首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鉴于他对国家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贡献和成绩,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授予高培毅教授“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贡献奖”。

  在神经影像学领域,他是公认的神经放射学专家。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血管性病变、先天畸形、感染性病变、变性病和白质病等的研究和诊断有独特的技巧和贡献。他在国内最早提出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影像学征象;他是国际上提出脑梗死前期、循证影像学概念的先行者;他首次解决CT脑灌注定量分析无参照值的难点问题,成为填补国内动态CT脑灌注图空白的第一人;他是早于美国学者提出循证影像医学概念的中国大夫,他为病人练就了一双慧眼。

  高培毅是随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是他作为医者一生的理想。90年代初,高培毅前往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国际著名神经放射学家、美国放射学会主席Anne G. Osborn教授。在美期间,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不分昼夜,整天泡在实验室里,饿了就简单啃一口面包,困了就冲上一杯咖啡,再打起精神继续工作。在美学习、工作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对颅内表皮样囊肿、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颅内表皮样囊肿、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标准,经长达五年的临床验证,他所提出的诊断标准,使过去术前诊断准确率几乎从“零”水平提升到80%。此后,他与美国华盛顿神经病理研究所合作,以第一作者在《美国放射学杂志》和《国际神经放射学杂志》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当年美国神经放射学会优秀论文奖。美国、加拿大数家医院、新加坡及香港医院向他投来了橄榄枝,为其提供丰厚的待遇,希望他能前去工作。但是他毅然谢绝了邀请,按期返回了祖国。他说:“国外再好,条件再优越,毕竟是他乡,用所学报效祖国是我的理想。”

回国后,高培毅的工作更加出色,他站在国际前沿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学术地位蜚声放射学界。他在国内外首次进行的颈动脉分叉切应力分型和血流模式分型,为颈动脉斑块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由他领导的科研团队为脑梗死发生前临床风险评估、诊断提供了一整套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价标准和影像技术平台,这对延长患者寿命、减缓急性脑梗死致残者增长速度、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都具有重大意义。

  他以侦察兵自喻,通过眼睛从多变的影像片中,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高培毅除每周出半天门诊外,每天还要为临床医师、病人或病人家属做许多会诊。不管是不是认识,他都热情接待,耐心解答,认真处理。对此,有的人不理解,他却说:“我的技术是病人给的,是病人的不幸练就了我的所长。所以,我要把所学还给病人。”

  高培毅身为博士生导师,治学严谨,孜孜不倦,作育英才,不遗余力。除了日常的临床工作外,高培毅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关键时期,他白天在科室进行临床工作,凌晨2时起来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直至早晨7时,8时后又照常工作。在此期间,他父亲因癌症住院手术,他都无法抽出时间前往照料,而始终坚持工作在岗位上。由于长年在放射线下工作,高培毅的白细胞一度降至3000以下,经常出现感冒、发烧等免疫力下降症状,并出现小面积心肌梗死,但他仍然不放弃、少休息,坚持工作在医疗第一线。

  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科研设计还是论文撰写,甚至连答辩幻灯和标点符号他都不轻易放过。一位博士生在做学位课题时,高培毅帮他选定了当时热点领域中最难的课题——颈动脉分叉血液动力状态的计算流体力学研究作为研究方向。由于没有相关材料可以参照,研究工作一直没有进展,这位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高培毅发现了这个苗头后,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最终让这位学生拿出了高水准的学术成果。努力播种,终于培育出了丰硕的果实,高培毅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研究生20名。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像前辈那样,少一些自我,多一些奉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对临床科室服务热情,对病人关怀周到,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先后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美合作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北京市人民政府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项和首都医学发展科学基金项目1项。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和通信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82篇,获得教育部、中华医学科技成果和北京市科技奖项30余次。

  他15次被评为医院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局级优秀共产党员,12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4次被评为医院临床教学先进教师,2000年被授予“王忠诚式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光荣称号,2011年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面前,高培毅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就像他时常对学生说的:“大千世界纷乱复杂,不要忘记我们是医者。医生就是为病人服务的,要静心工作,不能浮躁。”

    高培毅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和蔼可亲,对学术严谨求真。他虚怀若谷,心胸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守卫首都人民健康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地付出自己的学识、智慧和心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他学者气节和一生的追求。(党办 孙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