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
【天坛科普】立秋养生指南:教您如何科学调整饮食起居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到来。立秋后暑热未消,但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会随之发生微妙变化。《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立秋养生重在"收敛",通过调整饮食起居,帮助身体适应季节转换,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饮食调养:润燥养肺是关键
少辛增酸护肺
立秋后气候由湿热转为燥热,饮食宜遵循"少辛增酸"原则。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具有发散作用,易耗气伤阴;而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柠檬、猕猴桃等)能收敛肺气,生津润燥。建议适当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增加酸味食物摄入。
滋阴润肺为先
秋季五行属金,对应五脏中的肺,喜润恶燥。推荐多食银耳、百合、山药、莲子、蜂蜜、梨等滋阴润肺之品。银耳百合羹可润肺止咳;山药粥能健脾益肺;蜂蜜柚子茶生津润燥;梨子炖冰糖缓解秋燥效果显著。
忌生冷护脾胃
民间有"立秋不吃瓜"的养生谚语,因瓜类多属寒凉,立秋后继续食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应减少冰镇饮料、生冷瓜果的摄入,避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烹饪方式宜以炖、煮、蒸为主,既保留营养又易于消化。
推荐立秋养生食谱
百合莲子粥:百合30克、莲子2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银耳雪梨羹:银耳15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炖服。
山药排骨汤:山药200克、排骨300克、枸杞15克,加水煮熟服用。
起居调摄:早睡早起养阴气
调整作息时间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强调:"秋三月,此谓荣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建议立秋节气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之势。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有助于阴精内蓄,阳气收敛。
科学增减衣物
立秋时节"一场秋雨一场凉",俗话讲“春捂秋冻”,同时要注意"秋老虎"的余威。建议可采用"洋葱式"多层穿衣法,方便随时增减。特别注意保护三个部位:腹部(防腹泻)、肩颈(防感冒)、足部(防寒从脚起)。
适度体育运动
秋季运动宜选择温和舒缓的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最佳运动时间为清晨或傍晚,避开正午炎热时段。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切忌大汗伤阴。
情志调养:安宁平和最养肺
保持情绪稳定
秋应于肺,在志为忧。立秋后要特别注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悲伤、忧郁伤肺。可通过读书、品茶、听音乐、书法等安静活动来调节心情,收敛夏季外放的神气。
登高望远怡情
秋高气爽时节,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有益身心健康。周末可安排登山、郊游等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开阔视野,排解忧郁情绪。但要注意防晒补水,避免秋阳伤人。
总之,立秋养生贵在"顺应"二字,通过科学调整饮食起居,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坚持。立秋来临,夏秋交接之际,让我们从调整一顿饭、改变一个习惯开始,循序渐进地践行养生之道,为健康过秋冬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介绍
王文明,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著名中医药专家杨明会教授、王新月教授,中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主持局级课题一项,发表SCI论文3篇。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科杂病,在中医药治疗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糖尿病、咳嗽、疑难杂症等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三、五全天、周二、周四下午普通门诊,周二上午慢性胃炎专病、周四上午慢性肠炎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