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处暑至,秋燥起,中医教您来养生

作者:赵雪松来源:中医科
字号: + - 14

      处暑,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酷热即将结束。此时,白天仍可能暑热未消,所谓“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可早晚的凉风已来,空气也渐渐干燥。天地之间,暑热与秋凉正悄然交接,暑气缓缓退场,秋意悄然弥漫,处暑,正是夏秋交界的微妙节点。

      处暑时节,暑热尚有余威,高温高湿的环境并未完全退却,此时,人体毛孔仍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易受外界邪气侵袭。自然界中的湿气依然较重,易湿邪困脾,导致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粘滞不爽等脾胃不适症状。此时,秋天的燥气已慢慢来临,虽不如深秋那般明显,但空气湿度已开始下降,燥邪最易伤肺,耗损人体津液,许多人在此时开始感到口干、鼻干、咽干,甚至皮肤干燥、干咳少痰,这是燥邪初犯的信号。《素问》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道出了秋季感受湿邪可能埋下的健康隐患。此外,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加大,人体适应调节若未能跟上,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易复发。末伏的高温更令食物易变质,稍有不慎,腹泻、急性胃肠炎也常成为此时的困扰。

      面对夏末秋初的气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处暑养生,核心在于顺应秋收之气,重在“收敛”与“润养”,养生之道为收敛神气,养阴润燥,起居、饮食、引动、情绪都要注意。

1、起居:早卧早起,安神宁志

      逐渐适应秋季“收”的特性。夜晚适当提前入睡,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阴精内敛、阳气潜藏。清晨凉爽时分起床,舒展身体,可助肺气宣发。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清晨6点左右起床,顺应自然节律。“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处暑后不宜过早添厚衣,尤其青壮年,可进行适度耐寒锻炼,增强抵抗力。但“秋冻”绝非盲目挨冻,脖颈、腰腹、双脚及关节部位需保暖,尤其老人、小孩及体弱者,需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白天若感困倦,可适当午睡,但时间不宜过长,20-30分钟为宜,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2、饮食:少辛增酸,滋阴润肺

      减少辛辣发散(如葱、姜、蒜、辣椒、花椒、白酒等),避免过度耗散肺气,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柚子、柠檬、醋等),酸味能收敛肺气,生津润燥,重点选择滋阴润肺、健脾祛湿的食材。民间“贴秋膘”习俗需理性看待,夏季消耗大者或体虚者,可适当增加营养,选择鸭肉、鱼肉、瘦猪肉等平补之品。但大多数人,尤其平素湿热较重或体重超标者,不宜盲目进补肥甘厚味,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助生痰湿。

推荐一些处暑节气食材:

①梨,润肺先锋,生吃清热润燥,熟食滋阴润肺,梨汤、冰糖炖梨都是佳选。

②莲藕,水中人参,生食清热生津,熟食健脾开胃,莲藕排骨汤、凉拌藕片皆宜。

③银耳,滋阴珍品,被誉为“平民燕窝”,滋阴润肺极佳,银耳莲子羹、红枣银耳汤是经典润燥佳品。

④薏米、赤小豆、茯苓,祛湿良友,帮助清除夏季残留湿气,可煮粥或煲汤。

⑤莲子、百合,安神帮手,养心安神,清心润肺,适合秋季心神不宁、睡眠欠佳者。

3、运动:动静相宜,收敛平和

      处暑后运动强度应较夏季有所收敛,避免大汗淋漓过度耗气伤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瑜伽等较为和缓的运动。建议避开正午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运动,运动后及时擦汗,更换湿衣,避免受凉,规律运动比偶尔剧烈运动更重要,有助于提升整体体质,平稳度过季节转换。

4、情志:安宁内守,舒缓减压

      秋季自然界呈现肃杀收敛景象,人也容易产生悲秋情绪,需有意识调适情志,保持内心安宁平和、乐观豁达,多接触大自然,登高望远,开阔心胸,培养书法、绘画、听舒缓音乐等爱好。保证充足优质睡眠是稳定情绪的基础,避免过度忧思伤脾,《黄帝内经》强调“使志安宁”,正是此意。

5、处暑养生,贵在“应时”与“适度”

      处暑养生并非一套刻板的规则,而是引导我们与自然节律共鸣的智慧。这份智慧在于观察自身、感受环境、灵活调整。若口干舌燥明显,便需加强滋阴润肺,若仍感身重困倦、食欲差,则提示祛湿健脾仍是重点,“少辛增酸”是原则,但偶感风寒时,适量姜汤祛寒亦是必要,“秋冻”是锻炼,但遇寒风骤雨,及时添衣保暖才是明智。

      养生之道,核心在于这份内在的觉知与外在的顺应。处暑,是夏的尾声,亦是秋的序章,当暑气渐行渐远,秋日的序幕已然开启,我们的身心也应随之调整,便是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根基。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节奏,便能在季节流转中寻得一份从容的平衡——那份与天地共呼吸的宁静,正是处暑时节最珍贵的养生智慧。养生并非一蹴而就,而在于日常点滴的积累与坚持。

中医科   赵雪松